(一)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
①理念滞后: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孵化,忽视了产业升级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。
②体系不全:双创课程不系统、专创融合不畅,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脱节。
③师资短缺:双创教师数量及指导学生双创实践的能力不足。
(二)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
1.更新理念:提出“DTBE”双创人才培养理念
传媒行业融合发展需要大批具有“家国情怀、融媒思维、创新素养、精湛技艺”的创新型人才。依据黄炎培“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”职业教育思想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基于学生创新意识不强、动力不足等特点,设计创新(Design)、技术创新(Technology)、商业创新(Business)、创业创新(Entrepreneurship)的DTBE人才培养理念,重塑双创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质量观。

2.建好课程:构建“三融合·一贯穿”双创教育课程体系
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、实践教学活动和三步式教学策略,思政教育贯穿始终,创新构建了“课创融合、实创融合、教创融合”的“三融合·一贯穿”双创教育课程体系,解决了双创课程不系统、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脱节。
课创融合:开设培养双创意识的通识课程、训练创新能力的专创课程、强化双创实践的提升课程,以“三阶段”递进式课程促课创融合。
实创融合:以课程项目、竞赛项目、孵化项目和创业项目为载体的“四层次”阶梯式实践教学项目,结合院级、省级、国家级三级竞赛平台促实创融合,学生学中练,练中赛,赛中创。
教创融合:采用“项目导向、实境训练、目标激励”“三步式”教学策略促教创融合。
一贯穿:从专业、传媒行业/企业、国家、国际、文化、历史“六角度”挖掘教学、实践项目和实施中蕴含思政元素,一二课堂结合,思政教育贯穿双创育人全过程。

(1)构建“三阶段”递进式课程,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
校企协同设计三阶段课程促课创融合。一阶段,开设通识教育课程,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;二阶段,开发专业核心课为专创课程,开展双创活动和竞赛,训练创新能力;三阶段,面向有创业意愿学生,选修提升课程,强化创新实践。有效解决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系统、与人才培养脱节问题。

通识课程升级内涵,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。校企研发的智慧教育“出彩云”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专属智能教育云平台,按照企业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的要求,重新定义课程目标,全面升级课程内涵,建成《创新思维训练》《创业基础与实务》《设计思考》《发明创造》《生涯规划》《就业指导》《形势与政策》等7门通识教育课程。
专创融合改造课程,面向所有专业开发专业融合课程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,升级和完善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,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、创新创业教育元素,以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微训练为手段,融入新教学法、创新思维模式进行专创融合全面改造,已建成《数字电视技术原理与应用》等195门专业融合课程。


强化创新实践,面向部分学生搭建实践提升课程。根据双创整体知识架构和教学任务,校企合作开发《企业经营与管理》等15门提升课程,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、学习能力和“双创”需求选择,实现学习内容差异化,选择自主化,学习模式多样化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。学生毕业前均接受不少于126学时的集中创业实战训练,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。

(2)搭建“四层次”阶梯式实践教学项目,双创教育融入实践教学
搭建“四层次”阶梯式实践项目促实创融合。一层次,1个示范项目+N个学生小组原创项目构成课程项目,培养创新思维;二层次,遴选15%课程项目为竞赛项目,参加“互联网+”等竞赛训练基础能力;三层次,优选竞赛获奖项目为孵化项目,校企双导师全程指导、实境模拟提升双创实践能力;四层次,成熟的孵化项目升级为创业项目,通过场地、资金等措施,扶持项目落地,强化双创综合能力。

建立了学院创新创业大赛院、省、国家级三级竞赛体系,建有2237个项目的项目库,编制案例63个。

(3)实施“三步式”教学策略,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
采用“项目导向、实境训练、目标激励”三步式教学策略,授生以渔促教创融合。教师设计实践项目,引导学生探究双创素养内涵及要素;实境训练引导学生探究双创路径,内化双创技能;通过目标激励,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完善,巩固项目成果。
3.育好师资:建设“五种能力+三师角色”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
校企共建双创师资队伍,依托国家教师实践流动站、出彩云平台,全员接受创新素养能力培训、讲授通识课程;校企联合开发专创课程、实践项目,培训本校及全国高职院校近千名教师,优化教师的专业教学、实践创新、教学研究、社会服务和信息化教学能力,培养“教师+工程师+创业导师”的三师型双创教师,站上讲台是教师、进入企业是工程师、辅导项目是创业导师。解决师资短缺、能力不足问题。

4.搭好平台:校企共建“虚实结合”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
紧跟时代发展,建设智慧教育“出彩云”、“创业生态圈”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双创教育平台,丰富线上线下教育资源,优化教学互动形式,支持教师课程开发、教学科研、智能磨课,支持学生课前预习、课中分析、课后拓展,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彩活力课堂,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问题。
5.做好评价:实施成果导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
依据“家国情怀、融媒思维、创新素养、精湛技艺”的培养目标,制定包含26个考核点的学生评价标准。以课程学习、大赛获奖等成果为载体考核评价,设定权重量化赋分。纳入学业学分和综合素质评价,作为奖学金、专升本评选依据。

成立双创领导小组、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、创业学院,建立校企协同、双创激励、真实项目引进和双导师供给4个机制,形成校企协同双创教育运行保障体系,为成果实施保驾护航。